柑橘脂点黄斑病
首页/ 病害/ 柑橘脂点黄斑病

柑橘脂点黄斑病

1、病原:柑橘脂点黄斑病源为柑橘球控菌,属于真菌性病害,危害叶片、果实;

2、传播方式:风雨传播;

3、发病时间:全年均可发生,病菌以危害夏梢最重,春梢、秋梢次之;

4、症状识别:脂点黄斑病分成3种类型,脂点黄斑型、褐色小圆星型和混合刑,【脂点黄斑型】发病初期在叶背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褪绿点,半透明,其后扩展成大小不一的黄斑,并在叶背出现疱疹状淡黄色突起小点,几个或数十个群生在一起,以后随叶片老熟,病斑扩展老化,变为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,每个病斑相对应的叶面可见到不规则黄斑,边缘不明显,该类型主要在春梢叶片上发生,常引起大量落叶;【褐色小圆星型】发病初期出现赤褐色、 芝麻粒大小、近圆形斑点,以后稍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斑点,病斑边缘突起、色深,中间凹陷、色稍淡,以后变成灰白色,其上有小黑点分生孢子器,该类型主要发生在秋梢叶片上;【混合型】在同一片叶上有脂点黄斑型病斑,也有褐色小圆星型病斑,主要出现在夏梢叶片上;上述3种症状产生原因是由感染时期、寄主组织发育阶段和寄主的生理状态差异所造成,病斑常发生在向阳部位的果面,仅侵染外果皮,初期症状为疱疹状浅黄色小突粒或似油状斑,此后病斑不断扩展和老化,隆突和愈合程度加强,点粒颜色变深,从病部分泌的脂胶状透明物被氧化成污褐色,形成1~2厘米的病健组织分界不明显的大块脂斑;

5、发病条件:脂点黄斑病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-30℃,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和落叶内越冬,翌年春季气温回升至20°C以上时,菌丝体形成的子囊壳吸水膨胀,释放出子囊孢子,借风雨传播,在春梢新叶上萌发后不立即侵人叶片,芽管附着在叶片表面,发育成表生菌丝,产生分生孢子后再从气孔侵人叶片,经2~4 个月潜伏期后才表现症状,3-4月春季气温回升,清明前后多雨天气是病菌的第1个侵染高峰期,病菌具有潜伏侵染性,从新梢嫩叶的气孔侵入叶片,潜伏期2-4个月,5-6月温暖多雨,是病菌的第2个侵染高峰期,及春梢发病高峰期,8-10月秋梢萌发期是病菌的第3个侵染高峰期,及夏梢发病高峰期,降雨量与脂点黄斑病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,降雨量越多则病情增长率就越高;

6、防治方法:做好排水措施,及时清理果园积水,预防病菌的形成和释放;加强栽培管理,合理修剪,保持果园良好通透性,及时扫除落叶并集中烧毁;增施有机肥和多肽或海藻素叶面肥,增强树势,提高果园抗病力;9-11月是红蜘蛛危害高峰期,注意螨类的防治,防止病菌从叶片被啃食的伤口中侵入;

7、药物选择:保护性药剂:吡唑醚菌酯、苯醚甲环唑、代森锰锌,治疗性药剂:氟硅唑、氟环唑、戊唑醇;

浏览:11698次 配方:2个

柑橘脂点黄斑病预防+治疗用药配方
1
药物清单: 43%戊唑醇(3000倍)
注意事项:

1、该配方主要以治疗为主,在病情发生之后使用;

2、戊唑醇可用氟硅唑或者氟环唑替换,10-15天喷1次,轮换使用;

2
药物清单: 30%吡唑醚菌酯(4000倍)
注意事项:

1、该配方主要以预防为主,一般在新梢叶片展开后使用;

2、吡唑醚菌酯可用37%苯醚甲环唑3000倍,或者80%代森锰锌750倍,替换使用,间隔20天后喷第2次药剂,隔30天后再喷第3次,一般共喷2-3次药,注意药物的轮换使用;

免费技术交流:

如需咨询柑橘技术或者加入柑橘种植技术交流群,可添加微信号"ganju2020",搞农业不孤单,我们在你身边,添加时请备注需要进入什么群。复制微信号
种植技术 柑橘问答 全年管理 柑橘品种 病虫害 农药稀释 病虫用药 苗木信息 卖果信息 收果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