柑橘疮痂病
首页/ 病害/ 柑橘疮痂病

柑橘疮痂病

1、病原:柑橘疮痂病源为柑橘疮囊腔菌,属于真菌性病害,危害嫩梢、嫩叶、花、果实; 

2、传播方式:风雨、昆虫传播; 

3、发病时间:3月上旬至12月发生,4~6月为高峰期(春梢、幼果发病较为严重,秋梢一般,夏梢较轻);

4、症状识别:受害叶片初现油渍状小点,随之逐渐扩大,呈蜡黄色至黄褐色,后变灰白色至灰褐色,形成向一面突起、直径0.3~2毫米的圆锥形木栓化病斑,似牛角或漏斗状,表面粗糙,叶片正反两面都可生成病斑,但大多数发生在叶片背面,不穿透两面,病斑散生或连片,为害严重时叶片畸形扭曲,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,但突起不明显,病斑分散或连成一片,枝梢短小扭曲,花瓣受害很快脱落,果实受害后,在果皮上常长出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状突起,幼果发病多呈茶褐色腐烂脱落,稍大的果实发病产生黄褐色木栓化的突起,畸形,易早落,果实中期发病,病斑往往变得不大显著,但皮厚汁少,果实后期发病,病部果皮组织一大块坏死,呈癣皮状剥落,下面的组织木栓化,皮层较薄,久晴骤雨易开裂; 

5、发病条件: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、叶上越冬,翌年春季阴雨多湿,当气温达15℃以上时,老病斑上的菌丝体开始活动,产生分生孢子,借风雨和昆虫传播,萌发芽管侵入春梢嫩叶、花和幼果,病菌可继续产生分生孢子,进行再侵染,柑橘组织的老嫩程度亦与抗病性有关,通常在新梢幼叶展开前最易感病,叶宽达1.6厘来以上则有抗病力,落花后不久的幼果也易感病,温湿度对疮痂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决定性的影响,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~21℃,发病温度为15~24℃,当温度达28℃以上时,病害很少发生,在春梢、晚秋梢抽梢期,如遇连绵阴雨或早晨雾浓露重,有利于病菌侵入导致该病爆发; 

6、防治方法:春梢2毫米时喷药防治,在谢花2/3时喷药防治,每隔7~10天防治1次,连续2~3次,以保护春梢和幼果,一定要选带内吸性的药物,不然防治效果不佳; 

7、药物选择:苯醚甲环唑、代森锰锌、吡唑醚菌酯、氢氧化铜等;

浏览:8183次 配方:5个

柑橘疮痂病预防+治疗用药配方
1
药物清单: 30%唑醚·戊唑醇(2000倍)
注意事项:

1、唑醚·戊唑醇是10%吡唑醚菌酯与20%戊唑醇的复配剂;

2
药物清单: 25%吡唑醚菌酯(2000倍)
注意事项:

1、该配方常用于幼果期;

3
药物清单: 40%苯醚·戊唑醇(2000倍)
注意事项:

1、苯醚·戊唑醇是20%苯醚甲环唑与20%戊唑醇的复配剂;

4
药物清单: 37%苯醚甲环唑(3000倍)
注意事项:

1、该配方常用于春梢萌发期;

5
药物清单: 80%代森锰锌(750倍)
注意事项:

1、该配方常用于谢花2/3时使用;

免费技术交流:

如需咨询柑橘技术或者加入柑橘种植技术交流群,可添加微信号"ganju2020",搞农业不孤单,我们在你身边,添加时请备注需要进入什么群。复制微信号
种植技术 柑橘问答 全年管理 柑橘品种 病虫害 农药稀释 病虫用药 苗木信息 卖果信息 收果信息